舞阳县位于中原腹地河南省中部,东经113.5℃,北纬33.2℃,属中国食品城内陆特区漯河市辖县。舞阳县南部有伏牛山余脉,恰在第二、三台阶地貌相接处,大部为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孕育出汉司徒丁鸿、尚书令韩棱、横野大将军王常,前蜀皇帝王建等垂史才俊,汉樊哙、吴汉,三国司马懿曾封侯于此,素有“帝乡侯国”之誉。
历史沿革
经考古工作者发掘、考证,北舞渡乡贾湖遗址,为裴李岗文化,距今已七至八千年历史。另有湖南部阿岗寺、寺圪垯等二十余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都保留着极丰富的原始社会晚期的文物,其中湾刘后寺圪遗址属龙山晚期文化,已与铜器时代接近。证明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经普遍聚居着氏族公社的人们。
据《史记》记载:“颖川、南阳夏禹之国”。从舞阳所发现的二里头类型陶器,商代青铜器,大量周代文物,均可找出物证。《史记新探》及《左传·路史·国名记》载,东不羹国(是西周分封的赢姓子国,后为楚所灭),与陈、蔡、西不羹国“赋皆千乘”的四大军事名城。东周时代的西胡国(今胡城集)及柏国(今舞钢区滚河南,在舞阳辖区内。战国时为合柏定陵地为韩国合伯剑产地。)
秦代分舞阳、定陵二邑,均属颖川郡(禹县)。西汉属颖川郡为侯国。汉高祖封樊哙为舞阳侯(现城西北隅有樊侯城故居遗址。)另封淳于长为定陵侯。东汉封吴汉为舞阳侯。三国时属魏,置舞阳郡,合定陵为一。魏明帝(曹丕子)初封司马懿为舞阳宣文侯,后又分为定陵、舞阳二县。晋代属襄城郡,初仍置舞阳、定陵二县,后合为一,改名北舞县,县址移北舞镇。南北朝时,初属南朝宋(刘裕)。元魏太安年间(42.0年)置西舞阳。皇兴2年(467年)置北舞阳。永安二年(529年)置定陵郡,属广州(鲁山)。又分属东魏、北齐。
隋开皇初(581年)废定陵郡,置北舞阳,属颖川郡。唐初仍为北舞县,属道州(郾城西南五里沙澧河之间)。贞观元年(627年)道州废,改属许州。开元四年(716年)废北舞县,复置舞阳县。代宗大历四年(763年)属仙州(叶县)。元和九年(814年)吴元济焚舞阳城,元和十三年(818年)移置吴城镇(今县城东三十五里处)属汝州。五代后唐时属许州。北宋时仍名舞阳县,属京畿道,颖昌府,许州忠武军。金初属京南路,泰和八年(1208年)改属裕州(方城),县置自吴城迁回今城。
元初废县,设北舞镇巡检司,归入叶县。大德七年间(1803年),罢司复县。属南阳府裕州。明代(1368—一1644)仍属南阳府裕州。
清初沿明制。雍正年间(1723年一1736年)直属南阳府,为宛属十三处之一。
民国初,属豫南道,1925年属汝阳道,1933年改属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4年4月,日军侵入舞阳,组织日伪舞阳县维持会于城内。1945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南部山区成立西、遂、舞、泌抗日民主县,县府设在鸡山北麓刘川沟,后迁于尹集,又迁至尚店,改组为舞、叶、方、泌抗日民主县,均归鄂,豫皖军区豫中军分区的豫中专区领导。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改建为舞、叶、方、泌民主县,政府仍设在尚店,属豫中分区领导。十一月国民党军夺取抗日胜利果实,恢复旧政权:县人民抗日民主政府结束。
解放战争期间,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在南部原抗日根据地成立舞阳县人民政府。混战状态中,县人民政府在武功、南部山区皮狐沟(今属舞钢区)、关庄、卸甲店等地游动。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十七日县城解放,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二日,县人民政府随豫西二地委、二专署从卸甲店迁回县城。1948年8月至同年12月,北部泥河以北地区属沙北县所辖,归豫西第五专员公署领导。县府在北舞渡河北街、裴城一带。1949年元月,舞阳与沙北县原舞阳辖境合并为今舞阳县,归许昌专员公署领导。
1949年至1968年,改属许昌专区。1969年至19855年属于许昌地区。1973年12月,析出三里河以南枣林、武功、尹集、杨庄、尚店、八台6个公社,置省辖舞阳工区(今为平顶山市舞钢市)。1986年2月,隶属漯河市。
行政区划
1947年12月舞阳解放,建立人民政权,废除保甲制,县下设区,区下设村、间。至1948年6月先后建11个区:第一区(尚店)、第二区(柏庄)、第三区(尹集)、第四区(八台)、第五区(武功)、第六区(保和)、第七区(城关)、第八区(吴城)、第九区(孟寨)、第十区(九街)、第十一区(殷庄)。1948年11月由沙北县划归舞阳的北舞渡区、大张区编为第十二区、第十三区。该两区下设乡,乡下设村、间,1949年2月政区变更,微村建乡。将原第二区、第三区合并于第一区,第十一区合并于第十区。调整后为城关、吴城、武功、尚店、八台、保和、孟寨、九街、北舞渡、大张10区,建177个乡(镇、街)。
1951年12月,政区调整,将城关区的城关6个行政街析出置城关镇;其余七里、桐陈、何庄、马庄、大扬庄、后藕池6个乡和吴城区析出张楼、老蔡、吴楼、杨楼、康庄、六里桥6个乡,共12乡,置老蔡区(区政府驻老蔡村)。九街区析出张吕、大刘、路店、姜店、连寺、大宋、董寨、徐庄、隆周9乡和孟寨区析出蔡庄乡(在澧河南岸),共10乡,置姜店区。尚店区析出接官亭、朱庄、老盘、刘先庄、杨庄、梁庄、尹集、王庄、田柏城、大栗树10乡,武功区析出王五、小柴庄2乡,共12乡,复置尹集区。此时,全县为1镇(城关镇)、12区(老蔡、吴城、武功、尹集、尚店、八台、保和、孟寨、姜店、九街、北舞渡、大张)、183乡。
1955年8月,将原13区镇的八台、老蔡、九街3个区撒消,所属各乡分别划归武功、保和、吴城、姜店等区。原姜店区的隆周等乡划归北舞渡区。调整为1镇(城关镇)、9区(吴城、武功、尹集、尚店、保和、孟寨、姜店、北舞渡、大张)、180乡。同年12月,根据省人民政府指示,对县与县边境地带两县共管的村庄,进行协商调整。大张区路店村的南部划归襄城县,襄城县寨李村的北部划归舞阳县;吴城区马凌江(简称马庄)、庵李2村的西部和武功区常寺村的西部,划归西平县,西平县张营村的东部划归舞阳县;叶县慕庄的西部和庞店、将军庙2村以及卸甲店西阁门外(原为叶县的江河镇),划归舞阳县。
1956年2月,除城关镇、尹集区、尚店区外,其它区撤消,划为60个乡,其中15个中心乡。中心乡与一般乡的关系是指导关系,1个中心乡指导1至4个一般乡。60个乡是:
七里中心乡、何庄乡、梁寺乡;
辛安中心乡、老蔡乡、康庄乡、石桥乡;昊城中心乡、前刘乡、协义乡、北高乡;
保和中心乡、卸店乡、上澧乡、贾庄乡、洼徐乡;邵店中心乡、邢王乡、黑龙庙乡、孟寨乡、刘集乡;马村中心乡、任桥乡;
九街中心乡、屈岗乡、扇担赵乡、田庄乡、桥张乡;姜店中心乡、大刘乡、连寺乡、李湾乡、董寨乡;北舞渡中心乡、左沟乡、鹿店乡;章化中心乡、傅庄乡、朱庄乡;
侯集中心乡、大张乡、于庄乡、善德乡;韩寨中心乡、纸坊乡、太尉乡;
武功中心乡、张庄乡、营街乡、王楼乡、曹集乡;八台中心乡、张湾乡、张八庄乡、杨堂乡;
辛集中心乡、邢庄乡、安寨乡、三里店乡、铁炉王乡。
同年10月,又将60个乡合并为七里、何庄、保和、辛安、老蔡、吴城、谷老、邵店、刘集、効集、马村、九街、桥张、姜店、董寨、北舞渡、傅庄、古城、侯集、大张、邢庄、兴国周、拐子王、曹集、武功、营街、辛集、安寨、八台、曹庄30个乡,1957年3月,设北舞渡区,代管北舞渡、傅庄、古城、侯集、大张、邢庄、拐子王、兴国周8个乡。1958年4月,撤消北舞渡区,将30个乡合并为七里、辛安、吴城、保和、辛集、武功、拐子王、侯集、古城、北舞渡、姜店、九街、马村、八台14个乡。
1958年8月,撤消乡建制,建立城关、辛安、吴城、姜店、九街、拐子王、保和、孟寨、北舞渡、八台、武功、尹集、尚店、侯集14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大队下设生产队。全县计377个生产大队,1969个生产队。
1961年8月,将全县14个人民公社改为区,下辖67个人民公社(习惯称中型公社),582个生产大队,3318个生产队。
1962年11月,从城关区析出城关镇,67个人民公社划分为183个人民公社(习惯称小公社),撤消生产大队,设3318个生产队。
1965年8月,撤消区建制,183个人民公社,合并为城关镇和城关、吴城、辛安、九街、姜店、拐子王、北舞渡、侯集、马村、孟寨、保和、八台、枣林、武功、尹集、杨庄、尚店18个人民公社。恢复生产大队,计设472个生产大队,3350个生产队。
1973年12月,枣林、武功、尹集、尚店、杨庄、八台6个人民公社从舞阳县析出,设省辖舞阳工区(今平顶山市舞钢区)。
1975年9月,侯集人民公社析出东部16个生产大队,设太尉人民公社;北舞渡人民公社析出西部17个生产大队,设章化人民公社。
1984年1月,实行体制改革,人民公社改为乡、镇,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生产队改为村民组。
1985年,县辖城关镇和保和、城关、孟寨、马村、章化、辛安、姜店、北舞渡、侯集、吴城、九街、拐子王、太尉14个乡(镇),364个行政村和6个街,2723个村民组。
1988年4月,城关镇更名为舞泉镇。11月,吴城乡撤乡建镇。北舞渡乡撤乡建镇。
1994年8月,拐子王乡撤乡置莲花镇。
1994年12月,撤销辛安乡,设立辛安镇。
1998年3月,孟寨乡撤乡设镇。
1999年11月,太尉乡撤乡设镇。
2000年12月,大山所乡并入辛安镇。
2011年11月,侯集撤乡设镇。
2014年3月22日,九街撤乡设镇。
2017年11月24日,撤乡设镇。
2022年舞阳县辖10镇、4个乡:舞泉镇、吴城镇、北舞渡镇、莲花镇、辛安镇、孟寨镇、太尉镇、文峰乡、保和乡、马村乡、侯集镇、姜店乡、九街镇、章化镇。县人民政府驻舞泉镇人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