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位于中国山东省西南部,是菏泽市下辖的一个县。郓城东邻梁山县、嘉祥县,西接鄄城县,南连巨野县、牡丹区,北隔黄河与河南省台前县、范县相望。春秋时期,鲁成公四年冬(前587年),鲁国为加强防御,筑城名郓。隋朝开皇十年(590年)于万安县置郓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万安县为郓城县
迂回曲折的宋金河缓向东流,贯穿着一座物阜民丰的千年古县——郓城。残垣古堆遗留着先民生存的人文历史,状元祠堂见证着驱兵抗敌的兵戈旧事。
黄河挟带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奔流而下,在下游冲积出一片片平原地貌,1643平方公里的郓城镶嵌在黄河下游鲁西南平原的西南端,广袤的地域成为郓城先民们的繁衍生息之地。
历史
2019年2月21日,郓城经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鉴定为菏泽市第一个“千年古县”。
在郓城县北距黄河约1500米的肖堌堆文化遗址,约4米高的土堌堆中,大量石器、陶器残片仍清晰可见。据专家团队对土层与文物的考证,这些距今约5000年的生活印迹成为郓城历史溯源的人文序曲。
公元前587年夏天,鲁成公出使晋国时,未得到晋景公的尊重,计划与楚国联合攻打晋国,于是在鲁国西部边境修筑城邑,驻军防卫,并以这座城邑的功能创造了一个新的地名用字“郓”。
“郓”字在《说文解字》中的注解表明,“郓”在创造之初便只是郓地的专属地名用字。
此后,郓地的行政区划几经更迭,但均未以“郓”之名建县,直至公元598年,在隋朝政府进行郡县制改革之时,郓之名复见于世,“郓城”作为县名首载史册。
相关遗迹和古籍的资料梳理,让郓城拥有“千年古县”的入选资格。虽然随着历史的更迭,这座因驻军而建的城市已不再具备当时的战备功能,但刚健勇毅的精神却深刻在这片土地上。
现收藏于郓城文物管理所,出土于郓城黄堆集的明代《重修武圣庙》碑上清晰记载了 “北距梁山六十里,许为水浒南岸,古称黄土岗,即此处也。”的字样,记录了郓城境内黄堆集与八百里水泊的方位。
这片水泊给北宋战乱年间涌现的郓城好汉提供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天然战场。不畏强权的郓城好汉故事也成为众多小说家的故事蓝本,施耐庵的《水浒传》更是将郓城豪爽侠义的英雄气概名扬四海,从驻军屯兵的城邑到家喻户晓的水浒英雄,斗转星移间,郓城将源于地名的刚健转化成这座城市的精神符号,书写着千年古县的历史注脚,也开启了这片土地忠义尚武的时代篇章。
武术
距离郓城县城5千米的前营村,习武之气蔚然成风,世代相传。在郓城,这样的村庄比比皆是。千百年来,尚武的风气一直浸润着在这片土地生长的人们。
北宋末年,朝政腐败,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英雄们苦于繁重赋税盘剥,开始凭借八百里水泊易守难攻的地形,聚集勇武之士操练兵法以对抗强权,郓城好汉们奋起抗争的英雄气概,给郓城人注入了崇尚勇武的基因,也催生出一代代武术名将。
当民族危难之时,以武救国成为郓城人表达民族气节的方式,素有“武术之乡”之称的张楼村矗立着一座状元祠,状元祠上方写有“捍御功伟”的御赐金字匾额浓缩了一位出自郓城的武状元张宪周英勇抗敌的故事。
1900年,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京畿失陷。在危急存亡之际,时任一品参将的张宪周闻讯后,带领将士赶往居庸关,与八国联军展开殊死搏斗,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间。
时过境迁、英雄远去,但忠义尚武的气概却始终根植于这片土地,激励着无数郓城武术学子砥砺向前。
时光荏苒、千年已逝,尚武之风浸润乡野,赋予了这片土地崇尚勇武的文化底蕴。
郓城儿女也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以武养德,将渗透于血脉的阳刚之美,融入琴筝之律于无形间,传承先辈精神,续写今世传奇。
非遗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筝乐在郓城的演奏由来已久,但让郓城被冠以“琴筝之乡”美誉的原因,则与郓城制筝工艺的出现有关。
相传明朝初年,一位制筝手艺人定居于郓城,随后便有了第一家制筝作坊。六百多年来,制筝技艺依然在郓城传承。
位于黄河冲积平原的郓城,气候干燥,偏沙性的土壤环境利于桐木生长。这种木材质地松软,纹理顺直,年轮差距小,更易于塑形和振动发声。郓城古筝的制作十分考究,分选材、烘烤、调音等7道工序。
一架古筝的完工,既是手艺人的一次启程,也是匠人手艺的又一次精进。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手艺人们的巧手与匠心,郓城的古筝制作技艺才能历久弥新,在开启了郓城“琴筝之乡”的基调后,继续奏响着古韵犹存的乐章。
民俗
山东琴书又名“唱扬琴”,是一种坐唱形式的曲艺类型,演出形式一般为二至五人,左手打板、右手打扬琴的主唱负责引领节奏,控制整体速度,另有古筝、二胡等乐器伴奏辅助演出。
据《郓城县志》记载“琴曲始出于书香之家”,山东琴书原为精于音律的文人在闲暇访友时的“琴筝清曲”。
清朝中叶,这种曲调逐渐冲破了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开始演变成民间农闲时的自娱活动,并向职业化演唱转变,简单有趣、稳健大方的曲调迅速得到人们的喜爱并广为流传。
“随腔伴奏”是山东琴书的演出特色,一般是扬琴根据节拍规律,以四分音符演奏唱腔的骨干因,并以八分音符模仿唱腔句尾的落音,同时引出下一句的唱腔,唱腔和扬琴伴奏之间的这种交错进行贯穿全曲,形成“你进我出、你出我进”的特点。
从2006年山东琴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这门充满魅力的传统曲艺,各大高校也纷纷将这一曲艺瑰宝纳入音乐系课堂教学体系,拓宽了非遗曲艺的传承渠道。
如今,山东琴书依然如火如荼地传唱,在民间演奏与学术研讨的交互传承中,这一曲调传统的说唱艺术正穿越光阴的隧道,舒展郓城的古朴风姿。
美食
郓城人的清晨是在阵阵西瓜酱的飘香中醒来的,这道几乎家家户户必备的调味料,成为了这方水土的食味密码。
那些平常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豆类是制作西瓜酱的原料之一。每年伴随着高考结束,家家户户在开学前给即将远行的优秀学子举办一场“升学宴”,别具郓城风味的西瓜酱必不可少。
黄豆的晾晒仅仅是一个开始,晾干后的黄豆冷水入锅,煮至酥烂后捞出,撒入炒熟的面粉拌匀,把黄豆均匀地铺在荷叶上,盖上一床被子,既能阻隔杂菌,又能保证黄豆发酵所需要的温度。
在等待黄豆变身的时间里,闷热的黄河冲积平原迎来了西瓜的收获季。黄河水带来的沙质土壤使这里孕育出汁水莹润的西瓜。
据《郓城县志》记载,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农田积水成灾,清咸丰5年(公元1855),黄河决口入郓,两年未能堵复,频发的水患让郓城人尤为懂得食物的珍贵。原本弃之不用的西瓜皮在他们手中变成美味菜肴,为艰苦岁月增添了一抹甘甜。时过境迁、灾荒不再,西瓜酱却成为郓城人难以割舍的家常味道。
西瓜洗净后削去外层的青皮部分,连瓤带皮部分果糖含量最低,更适宜制作西瓜酱。
此时的黄豆在米曲霉的发酵作用下形成了黄绿色的菌丝,将黄豆粒用手轻轻磋散倒在西瓜上,撒上用八角、生姜等精心配制的调料翻动揉捏,让所有食材都吸饱甘甜的西瓜汁。
这一步对手法和力度的要求极为细致,力度过重会破坏黄豆表面的菌丝结构,过轻则不能让黄豆均匀吸收到西瓜中的果糖,影响西瓜酱的口感。黄豆发酵产生的酶与西瓜汁中的果糖需要在高温中历经30天的交互和酝酿。
三伏天,将密封好的酱缸曝晒于阳光下,当它再次出现时,醇正的酱香风味已经发酵完成。
葱爆鸡蛋、鲜椒炒肉,郓城的家常味道中几乎都伴随着西瓜酱的身影,除了炒制蘸酱,蒸制的做法最能激发西瓜酱咸香醇厚的味道。
这些由西瓜酱作为作料炒制而成的郓城家常菜在保留食材原本的鲜香中增添一抹酱香醇正的甘甜,创造了层次分明的复合口感。即使相隔万水千山,情深意重、味至浓时,家乡也不会无处可寻。
当代
宋金河之畔,如画的风光吸引着大批的书画爱好者前来写生,但在十几年前,这里的河面曾水藻丛生。
宋金河是贯穿郓城县南北的一条外河,承接着全县生活、工业及灌溉用水的职能。
在北距宋金河公里的水浒好汉城里,特色景点“郓城县衙”正在上演《李逵坐堂》的水浒故事情景剧,让古县衙成为水浒好汉城里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
位于相隔好汉城两公里的唐塔公园区域,山东琴书、武术表演等民俗活动在这片复原整修的唐代风格建筑群里轮番上演,展示着郓城古老的艺术风采。
唐风宋韵的民俗展示区和精彩纷呈的水浒好汉城,成为水上郓城文旅观光的特点。
这条独具魅力的河流生态长廊,串联着东起宋金河公园、西至南湖公园的生态水景线路和黄河沿岸旅游区。
一个生态、人文多元一体的郓城“全域旅游”空间体系,以“城旅一体化”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如今的郓城,清澈的河流、如织的游客、异彩纷呈的郓城民俗,共同唱响着对这座千年古县美好当下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