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冠绣飞禽,以示文明。武官绣走兽,彰显威武。
说起“衣冠禽兽”,人们会切齿痛恨那些不齿于人、品质卑劣、道德败坏的无耻小人。其实这句成语最初的寓意是指明代朝廷官员绣在官服上的图案。
在官服上纹以禽兽用来区分官员的身份品级,是起源于女皇武则天时期,女皇曾下令在朝廷官员的官服上绣以服饰,来区分官员的品级、职务,其中文官的官袍绣飞禽,武将的官袍绣的是走兽。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将唐代官员绣袍的服饰织缀于胸前或后背,称为“补子”、“官补”、“胸背”。明代官员的袍子为“团领衫”,官补以红色为底,用金线来绣花,官补约为40公分,直接补缀在官袍上或单独织缀而成。
衣冠禽兽一词出于明代陈汝元的传奇小说《金莲记》。《金莲记》是一部以记叙苏轼生平事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书中第七出有“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
《大明会典》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规定:朝廷命官
,文官以绣禽,以示文明儒雅:武官绣兽,彰显威武雄壮。
明代文官的官袍一品为绯袍,上绣仙鹤;二品为绯袍,绣的是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六品青袍,绣鹭鸶;七品青袍,绣溪敕(鸂鶒);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鹌鹑。
鸂鶒是种比鸳鸯大的鸟,因其羽毛呈紫色,所以这种鸟又称“紫鸳鸯”。
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的官员罩绯袍,绘狮子;三品绯袍,绘老虎;四品绯袍,绘豹子;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是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海马。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其形制为“顶微平,展角阔寸余,长五寸许,系以垂带,皂纱为之。”乌纱帽源于南北朝的刘宋朝,后几岁月,经为明代官吏的专利服饰,乌纱帽也成了官职、权利的象征。
明代官员腰间佩戴的腰带为青革,带身上有各种不同质地的装饰,一品官员的为玉,二品犀牛,三品四品为金荔枝,五品以下为乌角。
到清代时,官吏的衣冠更加严格。从人们常说的顶戴花翎就可以看出职务高低、身份的尊卑。文官武官的帽顶为镂花金座,顶戴则分为凉帽和暖帽。凉帽形状类似斗笠样,无檐,凉帽先期时比较宽大,后变得小而高,凉帽颜色多为白色,由籐、篾席做成,外面罩的白绫罗,上衬红缨顶珠,也有罩其他颜色的绫罗,如黄色、蓝色等。暖帽多为黑色,圆形有檐,用兽皮、棉布、呢子、缎子等制成,红色帽帏的顶部镶嵌着珠光宝气的顶珠。顶珠多为宝石所制,有红、蓝、白、黄多种。顶珠下有玉石翎管,用于安插翎枝。翎枝分蓝翎和花翎,花翎为孔雀羽所制,羽上眼睛形状的圆称为“眼”。花翎共分三眼:一眼、二眼、三眼。其中三眼最为尊贵。蓝翎为鹖鸟的羽毛染制,翎上无眼。蓝翎为六品以下、在王府当差的侍卫或享有战功將士所戴。
顶戴花翎中的花翎是皇室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朝廷对享戴花翎有严格的规定,清朝建国初期,皇室中凡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固伦额附)才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并且担任这些职务的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人,方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还要在十岁时,经过骑、射考核通过,方可戴用。
顶戴一、二品为红色,三、四品为蓝色,五、六品为白色,七品以下为金色。
清代一品官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二品官中饰小红宝石一颗,上衔珊瑚;三品官中饰小红宝石一颗,上衔蓝宝石;四品官中饰小蓝宝石一颗,上衔青金石;五品官中饰小蓝宝石一颗,上衔水晶;六品官中饰小蓝宝石一颗,上衔砗磲
;正、从七品官的帽顶,中饰小水晶一颗,上衔素金;正、从八九品及以下官的帽顶,文武官皆为镂花阴文金顶。
砗磲被人称为“贝王。”砗磲壳厚,壳尾部经打磨可做佛珠也可以装饰珍珠。
清代官员服饰为马褂,马褂为对襟褂,却将官补图案一分为二,官补图案是单独绣成后再补缀到马褂上,清代的官补约三十厘米,底色以深红、青色、黑色为主,金线缝缀,色彩艳丽。
朱元璋时期,拥有最高权力的皇帝,在服装上增加了团龙纹,皇后礼服的冠饰上嵌有九龙四凤。皇妃、公主、太子妃的凤冠九翚四凤。翚其实就是一种具有五彩羽毛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妇的凤冠没有凤,不过绣有不同数量的雉。总之,这些都是身份和令人羡慕的象征,只不过到了明代后期,政治腐败文贪武弊、结党营私,一些衣冠楚楚的官职,欺压百姓、欺世盗名,鱼肉乡里,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称这些卑劣无耻的小人为“衣冠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