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也被称为“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是整个春节的序曲。小年分为南小年和北小年,每年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是南方小年。虽日期不同,但小年主要的意义是一样的,即春节要开始了,人们提前备年货、打扫卫生、祭灶,准备过一个丰盛又干净的好年,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晋代名人周处曾在地方风物志《风土记》中写道:“腊月二十四日夜,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腊月二十五,灶神要上天参加天庭聚会,所以百姓便在二十四的晚上祷祀,希望能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幸运和福祉。
在清朝前中期,北方官家和百姓过小年都在腊月二十四,如《清嘉录》载:“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而北方小年的变动,则要追溯到清代中后期的帝王家。
自道光开始,清朝国力急剧下降,为了节省开支,皇帝便将本该在二十四日举行的祭祀活动挪到了二十三日的夜晚,与祭天大典一起举行。于是乎,北方百姓便跟着官方一起变更,将小年夜挪到了二十三日,比原先提前了一天。
祭灶王丨小年,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五,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要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沐浴理发丨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意在通过剃发的形式,把上一年的晦气除去。在咱们的传统习俗中,正月是不可以剪头发的,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年三十晚上直到初二晚上这段时间不能洗澡洗头。所以小年这天,就需要沐浴理发,干干净净迎新春。
打扫丨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几天,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这时,人们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贴窗花丨在中国传统民俗之中,剪窗花一直以来都是春节和小年必做的事情。小年夜当天,老人们就会拿出剪刀和彩纸来,剪一些非常漂亮的窗花,贴到自己家的窗户上,窗花的形状可以有很多种,但是大多数都是以十二生肖图案,或者是吉祥如意的字样来创作,因为这些图案与汉字预示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吃饺子丨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有饺子的身影,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晋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小年》
—— 明·林光
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
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
数九晴看柳,书空仰羡鸢。
此身吾自有,富贵乃浮烟。
小年到,幸福到!又是一年小年到,古时的儿童们欢快地给灶王爷上供、祈福;箫鼓乐器也在这天响彻天空,热闹非凡。远行的人掐指数着五九、六九时节,看着柳枝在晴日里发芽;用手指在空中写字,希望那令人羡慕的自由飞翔的老鹰能将思乡之情带去远方……年关将近,思念总是最深切的情感,愿所有的欢乐都陪伴着您,仰首有晴空,俯首是坦途;愿所有的幸福都追随着您,身侧有同伴,欢乐可分享。
《纵笔三首·其三》
宋·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
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
只鸡斗酒定膰吾。
小年到,欢乐到!小年将至,大诗人苏轼满心满眼地期盼着东家即将开设的宰鸡、烤肉、备酒的盛宴。读及此诗,是否会让您想起那个与诗人一样殷切盼望着过年的儿时的自己?愿您与大诗人苏轼一样,能够抓住人生中的每一个欣喜瞬间,毕竟“让自己快乐快乐这才叫做意义”呀!
《祭灶与邻曲散福》
宋·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小年到,如意到!小年之际,家家都忙着采办年货、祭拜灶神,夜间团圆对坐时,烛光摇影里,宾客与家人的脸上都有一种稳稳的幸福。小年至,兔年将逝,龙年将至,过去一年,不管是缺憾、失落,还是满足、高兴,一切皆已成烟。在这阖家团圆之际,让我们抛却烦恼,一起与家人团圆,同亲人欢聚,欢欢乐乐过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