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因材施教的意思及解释(什么是因材施教?)

发布时间:2024-08-23 09:15:35 浏览:100


目前,大家在讨论教育数字化转型时,除了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以学生为中心和个性化学习外,都会以因材施教为理念或目标,为什么呢?这实际上要从因材施教的理念说起。


01

什么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理念源自孔子,主要是指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即,根据学生不同的材实施不同的教法策略,甚至教授不同的知识内容。

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是教育者要给予受教育者适切的教育,根据受教育者个资的特殊性去因势利导,使每一个受教育者的能力和品性在自身资质和才能的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与完善。因材施教还要兼顾公平、正义,因材施教原则在本质上就是教育正义原则的具体表现。


在智能时代,因材施教具有新的内涵,主要包含:

过程观:根据学习者的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

主体观:隐含之义:谁施教、教什么、为何教;

目的观:目标结果——促进学习者全面个性发展;

价值观:时代要求——适应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

在数字化环境下,因材施教更加容易实现,因此这一古老的理念便重新焕发了生机。


02

实施因材施教的困境

一方面,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差异大、不统一。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实施标准化教育,统一的计划、标准、流程、进度,不利于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大班额教学难以一对一因材施教,亟需规划推进手段;教师主要依靠自身经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缺乏科学“识材”的工具;评价方式单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或唯一评价维度。

表现在教育的业务上,就存在两大问题:

(1)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能很好地照顾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体现在:学校用“学生考试成绩”一个标准评价教师;教师用“学生考试成绩”一个标准评价学生;学校课外教育活动缺乏特点,不能满足学生差异发展要求;班级教学不能很好照顾学生个别差异;

(2)中小学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意识和技能。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缺乏科学的认识;教师课堂教学没有很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布置批改作业考试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