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三更半夜了怎么还不回家”,你知道三更具体是什么时候?
三更半夜源自哪两个人吗?一分钟让你快速记住古人夜间的计时单位“更”。
“更”是中国古代表示夜间的计时单位,起源于汉代皇宫夜间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称“五更”。
一夜分为五更,把晚上七点到次日早上五点均分为五更,相当现代计时单位共十小时,每更相当于现代计时单位的两小时,对应地支名称为戌时至寅时。
一更(也叫初更)指戌时,即晚上七点到九点,汉代命名为黄昏。
二更指亥时,即晚上九点到十一点,称为人定。
三更指子时,即晚上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称为夜半。
四更指丑时,即次日凌晨一点到三点,称为鸡鸣。
五更指寅时,即次日凌晨三点到五点,称为平旦。
不难看出,三更为子时,正是半夜时分,也是夜间最为寒冷的时候。
汉语成语《三更半夜》,就是指深夜,出自《宋史·赵昌言传》,
陈象舆、董俨、胡旦、赵昌言和梁颢,五人气味相投,他们经常夜里在赵昌言任职的枢密院内聚会,纵情饮酒,一喝就是到半夜才回去。有一次,碰到巡夜的吏卒拦马询问,梁颢竟在马上挥鞭责打吏卒,并口出狂言道:“金吾不惜夜,玉漏莫相催。
”开封城一时传出“陈三更,董半夜”的民谣。
“三更半夜”一词首次出现是在元代作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
元代作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