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晋国怎么灭亡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三家分晋”?)

发布时间:2024-11-17 08:45:31 浏览:100

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晋国是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于晋国来说,六卿等异姓士族的重用,确实增强了自身的人才活跃度,为晋国的强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六卿之间的相互倾轧,也在春秋后期加剧了晋国公室的衰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任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这堪称春秋和战国的重要历史转折点。

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在彻底结束晋国的历史后,魏国、韩国、赵国这三国也正式位列战国七雄。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三家分晋?晋国为何走向灭亡?

首先,就魏赵韩三家分晋来说,根本原因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

一定程度上,晋国可以理解为一个缩小版的周朝。对于周武王姬发建立的西周,因为地域辽阔等原因,所以采用了分封制。同时,就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来说,也在自己的疆域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而卿大夫再将土地和百姓分赐给士。按照分封制,卿大夫和士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就周天子来说,实力强大时还能控制住各个诸侯国。比如在西周时期,一些不听话的诸侯国就遭到周王室大军的讨伐。但是,进入到东周时期诸侯国和周天子之间的实力变化,导致后者已经是名存实亡了。比如在春秋时期,小小的郑国都敢和周王室的大军作战,甚至还取得了繻葛之战的胜利。而在战国时期,秦国更是多次蚕食周王室的疆域。所以,周王室最终是被自己分封的秦国所灭。

与此相对应的是,晋国因为疆域辽阔,很早就将土地分封给各个卿大夫。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在自己的封地拥有绝对的权力,比如兵权、经济权、继承权等。长此以往,这些封地内的将士和百姓,自然只会效忠于各个卿大夫,而不是晋国的君主了。而在晋国不断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韩、赵、魏、智、范、中行氏等异姓卿大夫也趁机做大做强。

值得注意的是,分封制的存在,也有积极的一面,这增强了晋国卿大夫家族的积极性,促使他们非常支持晋国开疆拓土的行为,毕竟这能够增加自己的封地和人口。但是,到了后期,当弱小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消灭后,这些卿大夫家族也开始将矛头对准了拥有大量土地的晋国公室了。

当然,除了分封制,晋国公室的衰微,也是导致其被一分为三的重要原因。早在春秋初期,晋国发生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大肆杀害宗室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是晋国和楚国、秦国等诸侯国不同的地方。

宗法制下,公族掌握着晋国的大权,严重威胁国君的地位。国无公族的变革使近支公族在晋国不复存在。公族子弟均出居国外,完全丧失了掌握晋国权力的可能,彻底消除了公族对公室的威胁。到了晋文公在位时,同样对公室子弟进行打压,并继续重用异姓卿大夫。长此以往,缺乏公室力量制约的卿大夫不断壮大,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

最后,在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在这之后,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晋阳之战。此战的结果,是赵、韩、魏三家卿大夫消灭了智氏。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此战是智氏胜利的话,那么,智氏很可能会消灭魏赵韩三家,进而取代晋国。也即晋国就如同田氏代齐一样,只被一个卿大夫所取代。

就田氏代齐来说,也是卿大夫的实力不断壮大导致的,并且,齐国在齐桓公去世后发生的内乱,也削弱了自己的公室力量,为田氏代齐奠定了基础。综上,分封制是导致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根本原因,而晋国、齐国公室力量的衰微,则是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