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擂鼓诗人是谁(田间:华北大地上的“擂鼓诗人”)

发布时间:2024-08-01 10:45:35 浏览:100

诗人田间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出版了几十部诗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他的抗战诗篇,他的诗作犹如擂鼓,敲击着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不肯屈服的内心。

闻一多称其为“擂鼓诗人”

田间本名童天鉴,田间是他的笔名,他临终的遗言是:“我自田间来,还回田间去。我死了,把我的骨灰撒在我家乡的土地上。”也许这就是他为自己取笔名的初衷。田间成名很早,早在全面抗战爆发以前,田间就已经在诗坛小有名气,并且很早就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34年田间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又跟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奔赴延安,成了一名战地记者和战士。

1936年田间出版了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短诗集《中国牧歌》和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写农民反抗斗争的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1937年在武汉他创作了长诗《给战斗者》……他的早期诗作许多都是在表达反抗侵略的决心,鼓舞人们的斗志。他在《我怎样写诗的》一文中写道:“没有诳语,诚实的灵魂,解剖在草纸上……”这是对他早年诗歌特点的确切的自评。

田间用诗歌描绘了日本强盗来了以后,家园的变化:“日本强盗/来了/从我们底/手里/从我们底/怀抱里/把无罪的伙伴/关进强暴底栅栏。”也发出了战斗的召唤:“我们/起来了/在血的广场上/在血的沙漠上/在血的水流上/守望着/中部/和边疆”。他把为革命斗争为民族解放而奋力呐喊作为自觉的创作追求:“我要使我的诗成为枪——革命的枪”,激励人们为民族解放而战斗到底。闻一多曾高度赞扬他的诗作,称他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

在延安,田间实践着“首先是战士,其次是诗人”的诺言,很快写了《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诗作,传遍全国。他的诗句短小精悍,蕴涵深意,犹如战鼓,催人向前。例如《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中,“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还有《义勇军》中,“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中国的高粱/正在血里成长/大风沙里/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他回来/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都深深鼓舞着当时的全国军民。

田间很少用长篇大论讲述抗日战争的大道理,而是在作品中采用寓正于反的艺术手法,使民众看到,反抗敌人,争取民族自由的意义,这就能触动人的反抗之心。诗人要说明的是,敌人不仅要消灭我们的生命,而且还要从精神上侮辱我们。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的诗作表现出强大的催人奋进的力量,直至今日,依然能使读者为之激情澎湃。

“街头诗”的实践者

田间是“街头诗”运动的主要发起人和领袖人物,从延安到晋察冀边区,他都是“街头诗”运动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

1938年,田间在延安与柯仲平等发起“街头诗”运动,那时他们把自己的诗篇写在墙壁上,写在岩石和大树上。田间曾这样回忆“街头诗”运动:“1938年8月7日,延安城内,大街小巷,街头和城墙上,张贴起一首一首的街头诗。大街的中心,悬挂着九幅红布,红布上面,也是写着‘街头诗’。当时延安的诗人们,就把这一天叫作‘街头诗运动日’。”

“街头诗”这种表现形式是中国抗战的时代产物,以其简短有力、朗朗上口而得到流传,激发了延安和根据地群众的抗战激情,鼓舞了人们的抗战斗志。后来这场运动发展到全国各地的解放区,极大地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1938年,田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稍后,他来到了晋察冀边区。田间在挚爱的晋察冀边区,生活战斗了十个春秋,直至全国解放。铁凝说:“(在这里)他一方面出生入死,从事基层组织工作,另一方面,在枪林弹雨中写诗,在行军路上写诗,在马背上写诗,在黎明前的黑夜里写诗。火红的年代给了他无尽的灵感,人民的奋斗给了他不竭的诗情。”

田间是“晋察冀诗派”的代表诗人,1941年7月3日,以田间、邵子南、魏巍、陈辉等为执委,田间为主席的晋察冀边区诗会成立。据诗人郁葱介绍,当时的晋察冀诗坛主要有两个支柱团体,一个是铁流社及其刊物《诗战线》,一个是战地社及其刊物《诗建设》,以这两个社团为主力的晋察冀诗歌组织紧紧团结了田间、邵子南、钱丹辉、萧三、曼晴、史轮、方冰、雷烨、魏巍、蔡其矫等一大批诗人,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在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晋察冀大地上,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创作热潮。田间曾说过,在自己一生的创作中“最有价值的时期就是那个时期,把自己写的诗篇写在墙壁上,写在岩石和大树上,鼓舞军队和人民的斗志”。他的第一本街头诗集《战士万岁》收录了60首诗歌,全部是在1939年4月2日至8日短短几天创作完成的。那时,他随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晋察冀边区仅仅几个月。

田间的诗作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朴素的诗句里,充满着火热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憎感情。具有民族自尊心的读者,只要认真投入地去读田间的诗歌,一定会被那中华民族凛然的崇高气节和无辜者的鲜血凝铸成的诗章所感动,心灵也不可能不被深深地震撼。

()信天游式的长篇叙事诗

在晋察冀边区,田间还深入生活,创作了一批长篇叙事诗,《戎冠秀》《亲爱的土地》《铁的子弟兵》《赶车传》等都是其中广受传唱的佳作。

长诗《戎冠秀》歌颂了平山县“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感人事迹,开头写道“我唱晋察冀/山红水又清/这位好老人/好比一盏灯/战士给她火/火把灯点明/她又举灯来/来照八路军”,朴实的诗句生动地诠释了戎冠秀可亲可敬的伟大形象。全诗共分4章23节,既叙述了戎冠秀早年的苦难生活,也描写了八路军来到平山后,戎冠秀生活和思想发生的巨大变化,还着重描写了戎冠秀拥军抗战的伟大事迹和博爱情怀,成为给这位英模最好的“画像”。

长篇叙事诗《赶车传》是田间这一时期的另一代表作,这首诗创作于1946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田间又将其扩充、完善,成为一首七部长诗,后出版。故事讲的是在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边区,贫农、赶车人和民间歌手石不烂的惨苦经历、翻身经过,以及他赶着“车子”大无畏地寻找“人间乐园”的过程,从而描绘出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这首长诗具有结构灵活的艺术特点,除第一、七部外,其余五部皆以五个人名为题,每一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独立成章,这样便于对每个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刻画。句法采用六言和七言三拍的格式,明快严谨,朗朗上口。在叙事主人公之外,诗人还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让他在每部诗中或咏怀,或议论,或谴责,以增强叙事诗的抒情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田间继续留在河北从事文化工作,先后任全国文联研究室主任、中央文学研究所秘书长和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主任、《诗刊》编委和河北省文联主席等职位。写诗是他歌颂新中国的重要方式,从抗美援朝战场到海防前线,从国际友谊到少数民族生活、农村生活和工业建设,诗人田间的诗作关注着新中国发展的各个领域。

许多诗坛、文坛的名家回忆起田间,都说他是一位“单纯、稚气而善良”的人,不大通世俗,却始终对写诗怀有满腔激情。诗人郁葱曾写过,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田间在石家庄工作,住在省文联一间15平方米的平房里,办公室兼宿舍,“他对诗歌的激情,他的执着,他的敏锐,他的创造力,一直到他的晚年都没有减退。”郁葱说。1985年,田间因病逝世,留给后世的是一个平凡的背影和一首首不平凡的诗。